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革新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宽禁带特性提升能效与可靠性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如逆变器、DC-DC 转换器)对功率器件的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性能要求严苛,传统硅基功率器件(如 IGBT)在高压大电流场景下存在能效低、散热难等问题,制约整车续航与电控系统寿命。近期,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通过材料工艺优化与封装技术突破,实现 “高耐压、低损耗、耐高温” 性能跃升,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升级的核心器件,推动整车能效与可靠性双重提升。
技术层面,英飞凌推出的 1200V SiC MOSFET 功率器件,在材料与结构上实现关键突破:材料端采用 “氮掺杂优化的 4H-SiC 单晶衬底”,通过精准控制氮原子浓度(1×10¹⁶cm⁻³),减少晶体缺陷,使器件击穿电压提升至 1800V,远超传统硅基 IGBT 的 1200V 上限;结构端创新采用 “沟槽型栅极设计”,将导通电阻降低至 3mΩ・cm²,较平面型结构减少 40%,开关损耗降低 60%,在相同功率输出下,器件发热功率减少 50%。封装环节采用 “银烧结键合 + 陶瓷基板” 技术,导热系数达 200W/(m・K),较传统锡焊封装提升 3 倍,可耐受 175℃长期高温工作环境,适配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高功率密度需求。同时,器件内置温度传感器与过流保护单元,可实时监测工作状态,当出现过温、过流故障时,0.1μs 内触发保护机制,避免器件烧毁。
应用场景中,比亚迪某旗舰新能源车型电控系统引入该 SiC 功率器件后,整车能效显著提升。过去,采用硅基 IGBT 的电控系统转换效率约 96%,高速行驶时因器件发热需启动强散热,额外消耗 10% 的电池电量;如今,SiC 电控系统转换效率提升至 99%,发热功率减少一半,散热系统能耗降低 30%,整车 CLTC 续航里程增加 150 公里。在快充场景中,SiC 器件支持更高的充电电流(400A),配合 800V 高压平台,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慢痛点。据测算,该车型搭载 SiC 电控系统后,每年可减少约 500 度的电能消耗,对应减少 400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符合绿色出行趋势。
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成本下降(SiC 衬底价格较 2020 年下降 50%),功率器件正从 “高端车型” 向 “中端车型” 渗透,未来结合车规级 GaN 器件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电控系统功率密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向 “更长续航、更快充电、更可靠” 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